【平安之星】李勤:让“特殊花朵”在这里灿烂绽放
他是一位“特殊”的老师,因为他有一群“特殊”的学生:他们有的听不到、有的看不到、有的存在智力障碍、有的无法说话……他扎根特殊教育30年,不仅要教孩子们知识,也要教他们怎样生活。
他就是本期“平安之星”
三明市特殊教育学校校长
李勤
冬日里,午后的阳光透过窗户,三明市特殊教育学校的孩子们正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手工,教室里没有孩子嬉笑讨论,安静的只剩下剪刀发出的“嚓嚓”声。一名女孩子正在埋头编着一只色彩艳丽的蝴蝶,她打着手语,在校长李勤的“翻译”下,女孩告诉大家自己很喜欢上手工课。
创办于1992年的三明市特殊教育学校,担负着市辖十二个县(市、区)残疾儿童的教育任务。学校融合了学前教育、义务教育与职业高中教育,目前共设有视障、听障、智障和自闭症等多个教学班。“孩子们能够用双手创造出幸福生活,懂得回报社会和家人,就是我们最有成就感的时候了。”这些年,李勤和他的同事们秉持着“有爱无碍、快乐成长”的办学理念,不仅传授文化基础知识,还深入挖掘和培养学生个性特长,让学生掌握一技之长。
1991年6月,年仅19岁的李勤从泉州师范学校毕业,回到了家乡三明工作。那时三明市正在筹备成立一所聋哑学校,他和其他三名同学成为筹备组一员。“学校正在建设中,我们要进行前期教学准备,还要去县里面招生。”李勤介绍,他们需要乘坐着中巴,辗转七八个小时,到农户家中动员残疾儿童入学。
上世纪90年代,不少家长认为聋哑孩子到学校去也学不到什么东西,每年还要交几百元伙食费,不如让孩子在家里帮忙干点农活划算。“每次面对这种情况,我们都要对家长进行劝说,特殊儿童接受教育,将来学一门手艺,不仅可以照顾自己,说不定还能养活全家……”就这样,李勤和同事们一点一点地做通家长们的工作。1992年9月,三明市聋哑学校正式开学,首批招收聋哑学生28名。课程也比较简单,只有语文、数学、体育、美术等常规课程。
2000年,三明聋哑学校更名为三明市特殊教育学校。随着政府投入加大,学校各项设施也日渐完善。从2008年开始,孩子们到特校就读费用全免。目前全校有27个教学班,在校生271人,增设了体育、舞蹈、手工、非洲鼓等多个兴趣班和缝纫、烹饪、烘焙、按摩、美甲、剪发等10多个职教专业,让学生掌握一技之长。据统计,历届毕业生中有25人分别考入长春大学等高等院校外,其余100%就业。
因教学对象的“特殊”,李勤和同事们的这份工作也注定要更耐心更细致和爱心。“既当教师又当家长,既要当聋生的耳朵,又要当盲生的眼睛。”这样的形容毫不为过。
李勤说,学校招收的孩子最小的才5岁,家长开学送来,放假带走,吃住都在学校。从吃饭到洗澡,洗衣服,都需要帮助。残疾孩子敏感,刚进校的孩子特别想家,有时会哭到半夜,他和老师们就要整夜陪伴安抚。半夜遇到孩子生病,就得马上送医院,直到家长来为止。医生看不懂手语,他和老师还得留下当翻译……
印象深刻的是几年前的一次,有位同学兴冲冲拿了一些橘子给李勤吃。李勤打着手语问孩子,橘子哪里来的。“外面树上摘的。”孩子笑嘻嘻地比着手势回答,却让李勤哭笑不得。原来,孩子没有经过允许,摘了附近农民的橘子。“因为身体缺陷,孩子们思维比常人直观,是非观念薄弱,需要我们去及时纠正……”李勤解释,学校不仅要教会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,更注重道德法治教育,在孩子们稚嫩的内心里播下一颗法治的种子。
就这样,李勤和同事们年复一年日复一日陪伴着这些“特殊的花朵”,手把手教孩子们穿衣吃饭,一字一句教他们学知识,一遍一遍对口型,一笔一划写字,一点一滴传技能,一次又一次纠正不良习惯。孩子们一次学不会,就教十次、百次,直到他们能掌握运用,绽放出笑容……
“夜空中最亮的星,能否听清,那仰望的人,心底的孤独和叹息……”或许这些“特殊的花朵”听不见外界的声音,也说不出内心的憧憬。但在这里,有李勤和同事们的默默付出,守护着孩子们的星辰大海。
责编:王梓娴
审核:方琮 高奇